随着气温骤降,寒意渐浓,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也随之增多。作为人类健康“头号杀手”,心脑血管疾病为何在冬季格外高发?

低温是冬季发病的首要诱因。当冷空气刺激人体时,血管会像遇冷的皮筋一样急剧收缩,管腔变窄导致外周阻力增大,血压随之飙升。对于本身有动脉粥样硬化的人群,血管壁上的斑块在血压骤升的冲击下,极易破裂脱落,形成血栓堵塞心脑血管,进而引发心梗、脑梗 。 尤其是清晨4-10点,这一时间段气温最低,血管收缩最明显,同时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段 。很多人清晨出门冷风一吹就胸口发紧、胸闷,正是心肌缺血的预警信号。 冬季气候干燥,人体出汗减少,若补水不足,血液会变样粘稠,血流速度减慢 。加上冬季日照时间短,人体维生素D合成不足,血管弹性下降,血液中的血小板、胆固醇等物质更容易沉积,形成血栓的风险大幅增加 。尤其是北方供暖后,室内干燥度加剧,水分流失更快,若不及时补充温水,血液粘稠度会进一步升高。 冬季人们更偏爱火锅、红烧肉等高油、高盐、高热量食物,导致血脂升高、血管“垃圾”堆积,加重动脉粥样硬化 ;同时寒冷天气让人不愿外出,久坐不动、缺乏运动,不仅导致代谢减慢、脂肪堆积,还会让血液循环不畅,尤其下肢容易形成深静脉血栓 。 ①保暖避寒:重点保护头、颈、手、脚等部位,避免冷水洗脸洗澡; ②科学补水:每天饮用1500-2000ml温水; ③饮食调护:遵循“清淡温软”原则,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果,减少高油高盐摄入; ④适度运动:选择上午10点后或下午温暖时段,进行散步、太极、易筋洗髓功等温和运动; ⑤定期监测: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规律服药,监测血压血糖; ⑥出现胸痛、胸闷、头晕、肢体无力等症状,及时就医,切勿拖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