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说“病从口入”,不只是说要吃干净的、卫生的食物。平常自己在家中炒菜方式不对,很可能日积月累吃坏了身体!肺肿瘤、食管肿瘤、肠肿瘤等很多肿瘤都与不健康的炒菜方式有关。炒菜时千万避免这些有害健康的小习惯。
炒菜后不涮锅接着炒:产生苯并芘致肿瘤
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习惯:刚炒过鸡蛋,锅里还有一些底油,放点油再接着炒其他的菜,这样既省钱也省油…… 然而营养专家指出,看似干净的锅表面会附着油脂和食物残渣,当再次高温加热时,可能产生苯并芘等致肿瘤物。而且不涮锅接着炒菜,原本在锅里残余的菜很容易烧焦,这也存在一定的致肿瘤隐患。
高油温致肿瘤:热锅冷油更健康
倒油,点火,当油开始冒烟,放入葱姜蒜爆锅——相信这是不少人做菜的“法门”。然而很多人却不知道,高油温,不仅会破坏菜中的维生素,还会产生很多对身体健康不利的物质,比如反式脂肪酸、苯并芘等,有些具有致肿瘤性。
正确做法应该是热锅冷油,先把锅烧热,再倒油,这时就可以炒菜了。此时,油温在150℃左右,油从四面往中间刚刚滚动,或者是放入菜叶、葱花时,周围出现均匀的气泡。
剩下的油用来炒菜:残留致肿瘤物含量高
很多人不舍得倒掉炸过的油,还会用来高温炒菜或油炸。食物油最好只用一次,在控制好油温的情况下,最多2~3次。使用多次用过的油,里面会有残留致肿瘤物,主要是苯并芘的成分,还有些醛类、杂环化合物等。
油烟机别省电:要先开后关
在长期接触厨房高温油烟的中老年女性中,患肺肿瘤的风险增加了约2~3倍,危害不亚于吸烟。因此炒菜时一定要注意开窗通风,开抽油烟机。
油烟机排出废气需要时间,不要等到厨房油烟四起才想起开油烟机,一定要在开火前,就把抽油烟机打开,炒完菜后还要让油烟机再抽3到5分钟再关闭,有助于完全吸走有害物质。
菜炒完:焖下更健康
炒菜时盖锅盖,不仅有助于减少油的用量,还可以让食物熟得更快。菜花、土豆、茄子、豆角、胡萝卜等质地比较坚实的蔬菜往往不太容易熟,需要反复翻炒。可炒得时间越长,营养损失就越多。因此,最好用焖的方式,翻炒后加点水焖,锅内温度更高,炒菜用时大大缩短,味道上原汁原味,营养也更好。一些淀粉含量比较多的蔬菜,例如土豆、山药,焖制后更容易消化吸收。
你应该学会的烹饪防肿瘤小技巧
炒菜时加点醋和淀粉保护维生素C
蔬菜煮3分钟,其中VC损失5%,10分钟达30%。炒菜时尽量做到急火快炒,烹调时可以加少量淀粉,可有效保护VC。或者加点醋,因为醋可避免蔬菜中维生素C丢失,而维生素C可阻断亚硝基化合物(一种可导致消化道肿瘤症的物质)的形成。
快出锅再放酱油
含有谷氨酸钠的味极鲜等酱油,应该快出锅的时候再放。由于谷氨酸钠不耐高温,一旦温度过高,就会变成焦谷氨酸钠,不仅鲜味丧失,还对人体不好。用酱油炖煮食物没问题,但高温油炸要尽量少用酱油。而且酱油含钠量也较高,用酱油要注意减少食用盐量。
裹层面糊再煎炸
煎炸的菜品中,多以肉类为主。比如,炸丸子、炸鱼、煎牛排等。煎炸这类食物时,肉类的蛋白质经过高温可产生致肿瘤物。要想减少致肿瘤物产生,可在原料外裹一层厚度适中的面糊(可用淀粉、蛋清混合),再下油锅煎炸。
炒菜出锅时放盐
做菜放盐,七八成熟时再放盐,或者出锅前再放。这样盐量即使放的少,咸味儿也可以很突出,而且也不影响营养。
太早放盐,会使蔬菜中的汁液流出过多,不仅造成营养素损失,而且还会让菜肴塌蔫,影响口感;肉类放盐太早,则会让蛋白质过早凝固,不仅难消化,汤汁的鲜味也渗不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