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增长,不少老人稍不留意摔一跤就可能骨折,甚至轻轻咳嗽、提重物都可能引发椎体骨折——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

·骨质疏松 人到中老年,骨骼的新陈代谢进入“失衡期”:成骨细胞活性下降,破骨细胞却依然活跃,导致骨量逐年流失,骨骼密度降低、质地变脆,就像原本致密的“钢筋混凝土”变成了疏松的“蜂窝煤”。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骨质疏松患病率超30%,其中女性因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骤降,骨量流失速度是男性的2-3倍,骨折风险更高。 ·身体机能衰退,增加跌倒与骨折概率 老年人肌肉量减少、肌力下降,平衡能力和反应速度变差,哪怕是地面轻微湿滑、起身时的一个趔趄,都容易摔倒;同时,老年人的骨骼对冲击力的承受能力大幅下降,摔倒后极易出现髋部、脊柱、手腕等部位骨折。 ·营养吸收不足 老年人消化吸收功能减弱,若日常饮食中钙、维生素D等骨骼必需营养素摄入不足,会进一步加重骨质疏松。 ①饮食调护,补够“骨营养” 补钙优先选天然食材:喝牛奶,吃豆制品、深绿色蔬菜、虾皮等富含钙的食物;每天保证15-20分钟户外晒太阳(避开正午强光),也可适量摄入蛋黄、深海鱼等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少喝浓茶、咖啡、碳酸饮料,避免过量饮酒和吸烟,这些都会影响钙吸收和骨代谢。 ②适度运动,增强身体平衡 选择散步、太极拳、八段锦、哑铃操等低强度运动,能刺激骨骼形成,增强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降低跌倒风险;避免剧烈运动和负重过大的活动(如快速跑、提重物),运动前做好热身,穿防滑鞋,运动场地选择平整的地面。 建议60岁以上老年人每年做一次骨密度检测,尤其是有骨折史、绝经后女性、长期服用激素的人群,若发现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及时在医生指导下干预,避免病情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