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 三伏贴
冬季天地闭藏,生机蛰伏,人体阳气也敛藏于内,阳气素虚或阴寒内盛之人若无法抵御外寒,则易诱发冷哮、虚寒腹痛、关节疼痛、宫寒痛经等虚寒类疾病。为防患于未然,在三伏天借助自然界之阳气补助人体之阳气,以达到引阳消阴的目的。

三伏贴的起源
三伏贴是中医传统疗法中一种特殊的穴位贴敷法,选在一年中最炎热的三伏天将中药敷贴于特定穴位,以达到补益阳气、祛除阴寒的目的。
在医方专著《五十二病方》中,有用白芥子泥贴敷于百会,使局部皮肤发红以治疗毒蛇咬伤的记载,这是贴敷疗法的较早雏形。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中也有对夏季敷贴以疗病的记载,宋代王执中《针灸资生经》中亦提到“天灸”,用旱莲草外敷治疟,用药后皮肤局部起疱如灸疱,今称药物发疱灸。到了明清时期,三伏天穴位贴敷疗法有了新发展,清初名医张璐的《张氏医通》详细记载了采用白芥子散贴敷背部腧穴防治肺系疾患的方法,“哮证多属寒包热邪。所以遇寒即发……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涂后麻瞀疼痛,切勿便去,候三炷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这也是现在盛行的三伏贴防治肺系疾病的理论源流。

三伏贴的原理
《素问•生气通天论》有言:“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意思是说人体与天气相通,皆由阴阳运转推动维持,故人体内的阴阳运转规律与自然界是一致的。
一年中自然界阳气有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的规律,人体内的阳气也有升、浮、降、沉的规律,在脉象上会表现出春浮、夏洪、秋弦、冬沉的变化。
夏至虽阳气最盛,阴气开始复生,但天地间的热气依旧在累积,三伏天方达到顶峰。此时也是人体内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气血趋于体表,腠理疏松,汗孔多开。若体内阳气不足或有阴寒内伏,此时就是引入天阳与消除体内虚寒阴翳的最好时机。
《顾松园医镜》有言:“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天无此日,则六合尽冰壶,乾坤皆地狱矣。”三伏贴虽小,却充当着天阳与人阳互通的桥梁,良医治病当顺时令,上医治病更是防患于未然,利用小小一张三伏贴便能达到如此功效,这就是中医的博大精深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