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说
夏天是暑假撒欢儿的痛快
诗人说
夏天是荷塘晚风的惬意
而中医说
夏天是被湿邪支配的季节
随着夏至的到来,又一轮令人烦躁的梅雨季节如期而至。“梅子黄时雨,细细落山前。”未来的一个月雨天将是天气的主角,衣服久晒不干,长时间看不到晴朗太阳……成为生活逃不开的主旋律。
虽说一场场的雨冲散了地表的温度,但厚重的湿气却让人提不起劲。在雨天泛滥的季节里,湿气正潜移默化的进入人体,即使晚上睡得再早,起床还是头重身累,灵魂已经苏醒但身体却还在沉睡,上班提不起劲,连打字都觉得手指重。
关注身体出现的六大“湿气”信号
当身体有湿气时,一般会有以下表现:
·睡不醒,每天睡再多,还是觉得很困,睡觉流口水;头昏、打不起精神,身体特别疲乏,懒得动;小腿发酸、发沉。
·起床之后如厕,大便溏稀不成形,或者隔三差五便秘;大便粘滞,总有排不净的感觉,每次上完厕所,大便粘在马桶上,冲不干净。
·起床之后,嘴里气味重、发黏。
·舌头可以敏感地反映出身体状况,如果舌体胖大,舌头边缘有锯齿,症状严重的,叫“裙边舌”。如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湿;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
·早上脸上出油多,尤其是额头处、口鼻周围出油明显,面部油亮、头发也爱出油,眼袋下垂,黑眼圈严重。
·体态虚胖,饮食、作息和原来一样,但体重却明显增加。
以上这些信号或者症状,如果出现了1~2种,要引起注意了,这说明体内有湿气。如果你去医院检查,也发现不了什么重大疾病,但会每天受到这些小毛病的折磨,这正好对应了湿邪的另一个特点——“湿性黏滞”,病程缠绵、病程长,反复发作。在生活中,我们用“十人九湿”来形容湿气侵袭人体的普遍性。
湿气是如何产生的?
脏腑
脾虚则不能运化水液,就容易形成水湿内停于肌表肌肉之间。风邪外袭、湿气内阻、因肺气不宣或房事过劳等,都会影响到肺脾肾的气化功能,水液运化失常导致湿邪伤身。
环境
外界湿寒邪气会加重和产生内湿,影响脾胃水谷运化,形成痰湿瘀阻,使气血运化营养输布不利。如果长久居住在环境湿寒阴冷的地方,就会由于外湿伤经络,损气血,使气血瘀滞,经络受阻,导致气机运行不畅,水液代谢不利。
饮食
日常生活中,如果贪吃冷饮冰品、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很容易损伤阳气,导致脾阳不足,引起湿气症状。
气血虚弱
气血不足,瘀血内阻,经脉不利,脏腑功能减弱,脾胃运化受限,经络瘀阻,水液停滞,聚而生痰,影响到水液代谢和输布。
情绪
肝主情志,如果心情不好,就会使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影响脏腑机能,阻碍运化和疏泄,使水液停滞积压。
如何赶走湿气?
一泡
中医认为,湿邪越重,热水泡脚就越有必要,热水泡脚可以刺激胃经、膀胱经等足部的6条经络,从而起到健脾、除湿、通经、利水的作用。
二不
不贪凉:炎炎夏日,冷饮、饮料是最佳解暑选择,但是由于饮料温度太低,容易影响胃气和降,出现嗳气、腹胀等症状。
不淋雨:尽量避开潮湿的环境,避免外感湿邪,这样可避免脚气、湿疹等病症的发生。
三穴
按摩穴位也可以祛湿。常用于祛湿的穴位有以下三个:
丰隆穴:按摩这个穴位能够把脾胃上的浊湿排出去。此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外侧,外踝尖上八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一天2次,每次3分钟。
足三里穴:调理脾胃,驱赶内湿的好穴位。在膝盖骨外侧下方凹陷处,往下约4指宽,胫骨前缘一横指,一天2次,每次3分钟。
中脘穴:和胃健脾,促进脾胃的运化,适用于痰湿困脾的人群。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下端和脐连线中点(脐上4寸),用指端或掌根在穴上揉2~5分钟。
四汤
养生粥汤也可健脾胃、祛湿气。推荐日常饮食可多饮用红豆薏仁粥、芡实莲子粥、山药冬瓜汤、鲫鱼汤,有很好的清热利水、滋阴祛湿功效。
祛除体内湿气,帮你安然度夏~
温馨提示:想要了解更多祛湿方法、疾病科普、养生妙招、时事健康资讯,关注【北京瑶医医院】微信公众号,每天给你推送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