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对于90后来说似乎显得极其遥远。确实,在以前,这是一个中老年人才会罹患的疾病,虽然年轻人中偶有发生,但也不至于称90后为“高发人群”,毕竟最大的90后也才29岁。然而根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的数据显示:35岁以下人群发生中风占总数的9.77%,以缺血性中风为主。
中风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很高,发生中风之后想要身体完好无损,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而在发生中风之前的几小时或几天,身体往往会出现一些症状,这也称为小中风。
中风前的最后一次警告!
医学上称“小中风”现象为中风预兆。因此,小中风也被称为“中风前最后一次警告”。所以这8个小中风信号,一定都要知道!
①肢体突然不灵:身体一侧或双侧、上肢、下肢或面部出现无力或活动不灵、麻木感。
②语言表达困难:言语表达困难或理解困难。
③突然头晕头痛:突然眩晕,站立不稳;头痛严重且突发,或方式与往日不一样,甚至出现恶心呕吐。
④视力突然模糊:短暂性视力障碍,一时性眼前发黑,视物模糊。
⑤脾气性格反常:性格、脾气、行为、智能方面突然一反常态。
⑥突然打嗝不止:中风前大脑会供血不足,或间接影响呼吸中枢,导致横膈膜肌肉异常收缩,出现频繁打嗝等表现。
⑦易摔跤站不稳:小中风出现会导致一侧肢体无力,所以会出现摔倒、站不稳等情况。
⑧总是咬到舌头:吃饭的时候,偶尔咬到舌头,可能是注意力不集中走神了。但如果最近总是咬到舌头,或伴有头痛、记忆力下降、言语不清等,这就是小中风的前兆了,一定要当心!
据调查,有下列情况的中老年人更容易发生小中风,应特别注意:
·有动脉硬化病史者;
·长期大量吸烟或酗酒者;
·肥胖、脾气急躁者、体力活动少而脑力活动多者;
·血脂、血压和血液黏稠度明显增高者;
·心房纤颤、冠心病、心肌梗塞、糖尿病、滥用降压药物的高血压患者;
·具有中风家族(遗传)史者;
·工作紧张、压力过大、不合理饮食及疏于身体检查者。
小中风和脑卒中有什么关系?
由于小中风的症状轻微,往往导致许多人出现疑似症状时不以为然,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把小中风拖成了“大中风”(脑卒中)。研究发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7天内发生卒中的风险为8%~12%,1个月内发生卒中的风险为11%~15%,90天内发生卒中的风险为20%。大约半数以上的患者在脑卒中发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史。
80%的中风是可以预防的。预防,积极管理脑卒中患者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是我们要做的第一步。撇去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种族、家族遗传性等外,下面这些因素是可干预的:
1.注意膳食均衡,多运动;
2.控制脂肪、盐分、糖、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取量;
3.控制体重;
4.戒烟酒。吸烟者或吸二手烟的人群发生中风的几率是不吸烟人群的2倍;酒精则会促使血液中脂肪含量增高,增加动脉硬化风险;
5.按时按量服药,注意监测血压、血糖,减少过劳、紧张、恐惧、愤怒等应激状态。
当小中风发作时该怎么办?
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排除隐患,并获得及时的救治。如果症状很快消失,也应该及时就诊,以预防复发或贻误病情。
瑶医专家认为,治疗中风首要清淤排毒
瑶医认为人体内脏之间、人体内脏与外界环境之间,既对立又统一,从而维持相对盈亏平衡和正常的生理活动。当这种动态盈亏平衡因外界或人体内部某些原因遭到破坏而又不能完全自行调节得以恢复时,人体就会发生疾病。而瑶医又有万病皆为堵之说,由于长期“过食肥甘”、缺乏运动、不良生活习惯等给身体蓄毒、增堵,机体新陈代谢难以完全排出体外,久之脑血管毒素、垃圾淤积过量,导致血流不通畅而引发中风。
北京瑶医医院在覃迅云教授的领衔下,总结瑶族人民千百年来的防病治病经验,传承覃氏瑶医350余年行医治病精髓,创立瑶医“减法生态医学模式”,通过口服、瑶医外治法等诊疗模式,清除血管垃圾,实现清体还原,防治脑中风、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顽固疾病,助力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