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中的暑邪(六邪:“风、寒、暑、湿、燥、火”)。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容易生病的40天!
不论男女都要这样养生!
↓↓↓
为什么“三伏天”最热?
一起来看看2019年的三伏时间:共40天
↓↓↓
初伏:7月12日~7月21日 (10天)
中伏:7月22日~8月10日 (20天)
末伏:8月11日~8月20日 (10天)
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
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压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三伏过不好,是会落下病根的!
其实,很多“病根儿”都是“三伏天”落下的。
俗话说,“进入小暑,上蒸下煮”,外加上入伏后,高温、高热、高湿的 “桑拿天”将频繁出现,热浪袭人,酷暑难耐,各类健康问题也接踵而来,比如中暑、心血管疾病、心衰等。
“三伏天”本身很炎热,外加我们身体出汗多,消耗大,很容易出现疲劳、消化功能减退的情况。如果不通过膳食进行调整,吃的不对,很容易导致免疫力降低,引起疾病。
如何过好三伏?
三伏天一定要一心防寒!
在夏季多喜食冷饮,爱吹空调,这些过度贪凉的行为都可能让身体在无形中被寒邪伤害。
很多病都是由于进食寒凉而导致阳气受损,或过于贪凉致外邪入侵所致。
此时防寒甚至比防暑还重要。
你没听过“冬病夏治”?或者“冬病都是夏天积累的吗?”
许多人在三伏天常做的洗冷水澡、趟凉水、吹空调、喝冷饮、吃凉菜、吃冰镇水果等,都是导致寒气入体的根源。特别要注意的是,小孩子过食冷饮,会比成年人受到的损伤更大,易出现鼻炎、咽炎等呼吸疾病以及反复的扁桃体发炎、发烧、脾胃不和等问题。
三伏天养生记住“四大纪律”:
纪律一:避免冷风直吹、长时间吹
无论是开空调、吹电扇还是窗边纳凉,都要避免长时间直吹。夜晚睡觉时,门窗别开小缝儿,以防虚邪贼风。吹空调的时候要注意,不可对着颈椎直吹,也不可在大汗淋漓的时候,直接进入寒冷的空调房,否则会引发疾病;空调温度要适当,建议在26摄氏度左右;吹空调时,要经常开窗,确保室内外空气的对流,换气通风。
纪律二:自主活动,多出出汗
天气炎热,很多人喜欢待在屋里不想出门。其实,欲祛湿排寒,归根结底是要增加自己的阳气,阳气旺,自然寒不侵体。所以三伏天应该适当出门活动,出出汗、长长阳气。但是夏季锻炼讲究轻缓,不可剧烈运动,不然阳气随着出汗就排泄了,气受伤了,水湿的代谢受到影响,内湿又出来了,最终湿气还是没有去掉。特别是身体虚弱者不耐暑气,可在晨昏之时,适当外出活动。
纪律三:饮食注意少寒凉
三伏天人体的阳气都浮在体表,五脏六腑是寒凉的,此时再喝冰饮、吃凉食,相当于雪上加霜。如果身体比较虚寒的朋友,在三伏天坚持不吃冷饮,那么身体寒气将会驱走大半,可起到冬病夏治的功效。
纪律四:护好咽喉、后心两个部位
咽喉和后心是人体最薄弱的地方,很容易受到风寒的侵犯。护好这两个部位,有助于帮助身体缓冲低温的寒气。
三伏天冬病夏治正当时!
三伏天已至,三伏贴可谓名声在外,它方便快捷,有的人想通过三伏贴来治疗疾病、有的想用其调养身体,三伏贴是中医最具特色外治法中的一种。
自头伏开贴以来,北京瑶医医院每天开贴人员络绎不绝,头伏已过一半,想要冬病夏治的朋友们,抓紧时间啦~错过今年这个三伏天机会,还要再等一年呦……
24小时预约热线电话:400-6018-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