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伏10天,仍在长夏,所谓「秋来伏不去」,这是一段夏和秋商量着交接班的时光——早晚是初秋值班,隐隐有凉意(即使南方,空气也会微凉),秋的肃降之气渐渐显现。
大白天还是长夏站岗,有湿有热,在北方会点缀着一个朗朗秋天的太阳,高悬起来,把天空照的湛蓝。末伏,代表着,即将由夏入秋,由热渐冷,阴阳变化的交替点也就在末伏这几天!
那末伏如何养生?
1、末伏期间要保护心脏
如今立秋节气虽过,但目前仍处在伏天内。天气热时人们容易产生焦躁、烦躁等情绪,出现“情绪中暑”。瑶医专家认为,情绪变化直接影响血气运行,心情不畅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末伏期间保护心脏要先做到这三点:
①规律生活,养护血管。按时就餐对血管健康非常重要,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少吃肥甘厚味,多吃利于清洁血管的食物,如富含叶酸的绿叶菜、豆类、富含β葡聚糖的燕麦等。 ②保证睡眠,最好还能午睡一会儿。 ③少吃生冷,保护胃肠的同时也在保护血管。
保健招:极泉穴——理气护心
极泉穴对治疗心痛、胸闷、咽干、烦渴有效果,经常弹按“极泉”能调畅气血,进而宽胸理气,养护心肺。 方法:极泉穴是手少阴心经第一要穴,位于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弹按时力度应柔和,动作应连贯,一般弹按10次左右。
2、保护脾胃,饮食要清补
末伏清补,以健脾利湿为主。健脾益气,可以适量多吃祛湿热、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茯苓,以促进脾胃功能恢复;芡实、山药、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扁豆、豇豆、红小豆等豆类,也有健脾益气的功效。值得注意的是,扁豆要熟透后进食,谨防食物中毒。
保健招:按揉四缝穴
四缝穴是消宿食、化积滞的专属穴。四缝穴原本是用来治疗小儿消化问题的穴位,但成人按摩“四缝”效果也较好。该穴对轻度的消化不良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方法:取穴位置在第2、3、4、5掌面第1、2节横纹中央点。最好用大拇指掐按,效果更显著。
3、适当补充所需营养
鸡蛋、豆制品是不错的优质蛋白来源,可以适当吃一些。清淡饮食意味着吃东西更要讲究卫生,不吃过多的油腻、高脂、辛辣上火的食物,多吃点水果多饮水。主食以稀为宜,可以喝一些绿豆粥、莲子粥、荷叶粥等。这样的清淡饮食才能清热、防暑、敛汗、补液、增进食欲。 如果胃口不好,做菜时可以加点醋,既能生津开胃,又能抑制病菌,还可以吃点猕猴桃等酸味水果,有助开胃。
4、莫贪寒凉物,免损脾胃阳
末伏时白天温度仍较高,但早晚气温则明显变凉,昼夜温差逐渐增加。进入末伏时,取凉须有节制,切忌猛吹空调、过吃冷饮,以免损伤脾胃阳气。此外,适量户外运动可振奋阳气,促脾气运化,改善胃口。进行户外运动以微汗为宜,切不可大汗淋漓。 瑶医专家建议:饮品最好喝温白开,要少吃寒凉的水果或凉菜。
5、保平安的“二”穴位
① 迎香穴——润肺防燥 立秋后,秋燥容易危害肺部引起肺炎。平时可以点揉迎香穴具有清热散风,去燥润肺的作用。 方法: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约0.5寸、鼻唇沟中。按摩时将双手中指指尖点于迎香穴,待有酸胀感后,再两手中指或食指指肚顺逆各揉搓20~30次,以迎香穴发酸、发胀、发热为度。
② 足三里——强身败火 足三里是强身健体、养胃败火的黄金穴,位于外膝眼直下四横指处。
方法:按揉时以拇指腹作为着力点,在选定的穴位上绕圈按揉。每个穴位按摩3~5分钟。
末伏吃什么?
立秋并不是真正秋天的到来,炎夏的余热未消,天气处于高热状态,“秋老虎”仍旧虎视眈眈。这时候各类健康问题也接踵而来,所以在饮食上要格外留心。
吃果不吃瓜
民间有句俗语叫做“秋瓜坏肚”。立秋后,由于一些美味的瓜类属阴寒性质,吃多了容易损伤脾胃,因此要适可而止,但果类可以多吃。 梨:润肺,能够消痰止咳,是秋天最提倡吃的水果。 苹果:富含多种维生素和钾,不但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有益,还可以止泻。 龙眼:有补血安神的作用,对夜间失眠的老人尤为适宜。 葡萄:可以预防疲劳,有补血益气、健胃利尿的作用。
吃蜜不吃辣
“一年之内,秋不食姜”是中医古训,也是几千年来中国百姓亲身经历的总结,吃东西有明确的季节讲究。(一年有四季,一天也有四季,统为四时,如确实需要吃姜可在上午吃) 秋天要多吃酸的东西。“望梅止渴”的典故大家都知道,一说到酸的东西,咱们嘴里的津液就开始分泌了,这个就能除燥,另外就是,蜂蜜有滋阴、润肺养肺的作用,而秋季需要的就是固护肺阴。
最后,瑶医专家提醒大家在最后的末伏天气里,健康生活,好好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