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贫与困带来的问题,总是挑动着社会神经网中最触目惊心的那根。由于病痛、贫困、歧视等原因,许多癌症病人的生存现状十分痛苦,自杀现象时有发生。
生老病死,虽说是人生自然现象,但以自杀这种近乎惨烈的方式结束生命,仍然震撼并拷问着人心。帮助癌症病人提升生存质量,关乎着社会文明的每一个人。
癌症患者群体身体和心理状态都极为脆弱
国外一项纳入超过四百万名癌症患者的分析显示,被诊断为癌症后,患者死于自杀的风险较一般人群高20%;诊断后的6个月内患者死于自杀的相对风险最高,并在诊断后的3年内持续高于一般人群。
从病种来看,间皮瘤、胰腺癌、食道癌、肺癌、胃癌患者的相对风险最高。
除自杀成功的患者外,存在自杀观念及自杀未遂的患者比例可能更为惊人。
癌症患者意图自杀,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癌症发展到后期(在我国,80%以上的患者被确诊时,病情已发展到中晚期),患者很难忍受身体上的痛苦,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据报道,高达53%的癌症患者经历着不同程度的疼痛,其中1/3的患者为中度到重度疼痛,严重干扰了患者的睡眠和日常活动;癌痛是癌症晚期患者普遍存在的痛苦症状。
癌痛患者因受病痛折磨,多伴有焦虑、抑郁、绝望之类的心理困扰。
肺癌患者的自杀风险最高
在 ATS 2017 国际会议上,就有一项研究显示,与最常见的非皮肤癌相比,肺癌似乎使患者处于自杀风险最高的状态。
肺癌高出 420%;大肠癌高出 40%;乳腺癌高出 20%;前列腺癌高出 20%。
其中指出,在肺癌患者中,亚洲人群的自杀率增加了 13 倍以上,而男子则增加了近 9 倍。增加自杀风险因素包括:年龄大、丧偶、拒绝接受手术治疗以及患有难以治疗的(转移性)肺癌。
如何处理患者的情绪问题?
针对肿瘤患者出现的各种负面情绪,首先的是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和疏泄性心理指导,使患者感到医务人员的支持和理解,减轻他们的紧张、痛苦和孤独无助感。此外,帮助患者强化社会支持系统,不断向其提供治疗成功的范例,让患者更加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对患者产生的情绪反应,帮助患其采用认知心理治疗矫正其负面的歪曲认知,学习用积极合理的认知模式去看待疾病。对抑郁焦虑情绪严重甚至出现自杀意念或者自杀行为的患者,适当使用抗抑郁、抗焦虑药物,不仅可以改善其情绪状况,还可协同改善患者的躯体疼痛等症状。
不过,我们要看到,若是能给予及时、有效的干预,癌症患者完全有希望度过心理危机,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甚至通过积极的抗癌治疗迎接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