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高的感染率,且与癌症有关,很多人因此“谈幽色变”。
幽门螺杆菌是什么?
幽门螺杆菌其实是一种喜欢强酸环境的细菌,它非常特殊,在自然界中很少存在,最适合它生存的就是哺乳动物的胃。正因如此,幽门螺杆菌也是唯一能在胃里生存的微生物。
理论上讲,这个菌如果在胃里大量繁殖。有可能会损伤胃黏膜、甚至肌肉层,从而造成胃溃疡,反复感染,也可能会诱发胃癌,但这个可能性其实并不高。
感染幽门螺杆菌就会得胃癌吗?
专家介绍,医学研究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与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是胃癌始发原因之一。但事实表明,一般的幽门螺杆菌对人体没有很大影响,其指标数值高低也与癌症无必然联系。对于那些没有胃癌家族史,无明显消化系统症状者,不必太紧张,身体不适时随时看医生,定期体检即可。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之间有相关性。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的人群患胃癌的危险性几乎是未感染人群的4倍。但是,胃癌可能是幽门螺杆菌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感染幽门螺杆菌到胃癌需要几步?
胃癌确实是感染幽门螺杆菌最坏的后果,对此,戴世学医生指出了两种从感染幽门螺杆菌到胃癌的情况。
第一种情况: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胃炎、胃溃疡,而胃溃疡再向前发展,可能会变成胃癌。
第二种情况: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胃腺瘤。胃腺瘤的本质其实是一种带腺体的异型增生,而长期的异型增生,可能会导致细胞结构变得非常紊乱,细胞的复制也可能不会被限制,导致细胞过度增殖,这个性状接近肿瘤。
此外,有说法也认为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而长期的慢性胃炎,可能会让正常的胃黏膜一步一步走向胃癌:正常胃黏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胃癌。
幽门螺杆菌没必要格杀勿论
不少人听到幽门螺杆菌后闻风而变,乱吃药。其实幽门螺杆菌没必要逐个杀死。多数学者主张,若无临床症状或症状不明显、胃粘膜损害很轻者,即使幽门螺杆菌为阳性,也不一定要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可定期观察、根据医生的建议来决定如何治疗。
如果盲目一味使用抗菌药,无疑会造成该菌耐药菌株在人群中的传播,将来根除会更加困难;同时,不是所有的幽门螺杆菌都是产毒菌株,没必要怕得胃癌而预防式地应用抗生素。
值得提醒的是,该菌阳性的慢性胃炎者,若伴明显异常(有胃黏膜糜烂、中重度萎缩、中重度肠化、不典型增生或现在称为的高、低级别内瘤变)时,应进行根除治疗。通过规范治疗,幽门螺杆菌治愈率可高达90%。
哪些人需要做幽门螺杆菌根治治疗呢?
① 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
② 慢性胃炎伴粘膜萎缩或糜烂患者;
③ 胃癌家族史会加大患胃癌的风险;
④ 有MALT淋巴瘤患者。
以上四种患者一定要做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