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进入田间管理期
我国古人将夏至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古人认为,麋与鹿虽属同科,但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腹而鸣;“半夏生”指的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半夏”开始生长。
夏至过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一般都升至22℃以上。而此时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淮平原等地正处于雨季,这使得农作物有了一个水热共季的有利生长环境。
不过,由于雨热同季,农田中各种杂草生长很快,尤其在南方地区,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也迅速生长蔓延。人们要开始进入田间管理时期,进行除草、杀虫等农业活动。
夏至饮食各具特色
【夏至面】
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古时候在夏至当天民间会举行祭神仪式,老百姓祈求苍天能够保佑天下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在《周礼·春官》中曾记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即为消除疫疠、荒年与饥饿死亡,新麦丰收人们以面食来祭神,久而久之,在夏至这一天吃面的习俗也随之流传了下来。
夏至面在北京地区,每年一到夏至不少人就吃起生菜、凉面。民间认为,吃这些食物可以帮助降火开胃,促进食欲,但也不会因为过于寒凉而损害身体健康。山东地区也流行吃夏至面,但通常是吃“过水面”,将煮熟的面在凉水中过一遍再吃,清凉爽口。
【夏至糕】
在南京一带,夏至日的食俗颇有讲究,除了要吃夏至面之外,在夏至日当天还会用豌豆与白糖、柿子等食材经过加工制作成豌豆糕,让孩子坐在自家的门槛上吃,豌豆在南京当地又被称为“安豆”,有平安之意,寓意小孩在夏至日吃了豌豆糕日后平平安安,无病灾。
豌豆糕香甜开胃,在享受夏日丰收的同时还清热解暑。制作豌豆糕可以用新鲜的豌豆仁,也可用晒干的老豌豆,不过老豌豆需要提前浸泡1晚去皮,再进行后续的加工。
【夏至蛋】
民间有“吃了夏至蛋,热天不疰夏”的说法,在夏至日当天早上,大人们将鸡蛋放入水中煮熟,用红纸或者红色的染料将鸡蛋壳染成红色,放入小网兜中挂在孩子的胸前,等到中午或者过完中午剥掉鸡蛋壳让孩子将鸡蛋吃掉,老百姓认为夏至吃鸡蛋,可以强筋骨健脾胃,对身体有益,这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夏至吃蛋,石板踩烂”。
【龙船饭】
在广东东莞,夏至要吃龙船饭。这最早是给划龙舟的人吃的,后来成了普遍的夏至食物。龙船饭是用糯米加上腊肉丁、火腿肠丁、虾米等原料做成。当地人认为吃了龙船饭,就能够像龙一样强壮,寄托了人们对于身体健康的美好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