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9月23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昼夜平分。“秋分”的意思有二:一是日夜时间均等;二是气候由热转凉,已经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
秋分三侯: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
秋分后,身体由出汗排毒状态向收敛阳气、储存能量转变,处于一个过渡的状态,此时,一定要注意调养,谨记“三不睡,三不要,三不宜”原则,以防留下病根。
秋分“三不睡”
1、不熬夜睡觉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是“夜猫子”,晚上不想睡,白天不想起。从养生的角度来看,晚上十点以后便要开始进入睡眠状态了,身体的肝、胆等器官会在熟睡中进行排毒,所以为了身体健康千万不要熬夜。
2、不湿发入睡
很多人为了第二天早上能多睡会儿,会在前一晚洗头发,但往往没等头发干便上床睡觉了,这样会使水分长期滞留于头皮表面,导致头皮温度过低,影响大脑血液循环,容易湿邪入体,引起头晕头痛。
3、不带心事睡觉
现在中青年因为忙碌的生活而深感压力,常常带着心事进入睡眠,长期这样便会导致神经衰弱,甚至会出现抑郁。
秋分“三不要”
1、不要多食辛辣
秋季干燥容易上火,注意尽量少吃刺激性强、辛辣、燥热等的食物,同时也要避免各种“湿热之气”积聚体内,所以生姜、花椒等食物也要尽量少吃。
2、不要伤感悲秋
秋季日照减少、气温渐降、花木凋零,一部分人容易产生忧郁伤感情绪,导致体内分泌紊乱,产生疾病。因此,要注意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心情舒畅,以适应秋天平容之气。
3、不要剧烈运动
锻炼身体固然很好,但是太过剧烈的运动,会导致身体“元气”的大量损耗,影响身体阳气的生发,因此秋分锻炼要适度。
秋分“三不宜”
1、不宜暴饮暴食
秋分过后,许多人就开始“贴秋膘”了,往往选择大量进食。但专家建议:要滋补有度。摄入热量过剩,会转化成脂肪堆积,使人发胖。在秋季饮食中,要注意适量,不能放纵食欲,大吃大喝。
2、不宜过度“挨冻”
虽然古人提倡“春捂秋冻”,但秋分之后也要适量添加衣物,不可过度“挨冻”,尤其是头、肚、脚。头作为人体“诸阳之会”,是全身阳气最旺盛的部位之一,秋风温度低、湿度低,易致头痛;中医认为肚脐为神阙穴,若受风受凉易引发肚胀、腹泻;脚是人体各个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因此,血液流经的路程也最长,而脚又汇集了全身的诸多经脉,所以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足部寒冷,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
3、不宜过度进补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现在正是秋季进补的好时节,但秋分时节进补,不可太过,要适量。忌无病进补,既增加开支,又害自身;忌慕名进补,过量滥用滋补品反而可能会导致过度兴奋、血压升高等。
秋分养生吃什么水果?
葡萄
葡萄其色美、气香,鲜食酸甜可口,开胃消食,是人们很喜爱的一种水果,同时葡萄从表皮、果肉到种子,蕴含满满的养分,不仅含有大量的葡萄糖、果糖外,还包含氨基酸、维生素C、钙、铁等多种营养物质,其中多种多酚类化合物,如原花青素、花青素等更具有极佳的抗氧化,比维生素C高出18倍,保护人体不受自由基侵袭造成老化、维持肌肤弹性,修复紫外线伤害。
2.荸荠
荸荠又叫马蹄,有“地下雪梨”的美誉。荸荠性味甘寒,有清肺利咽、化湿祛痰等功效,对预防秋燥咳嗽、咽喉不适、口干欲饮等症有一定效果。除了生吃外,也可煮、炒、烧、煨。但荸荠不易消化,脾胃虚寒、消化功能较差者及儿童、老人不宜多吃。
3.柠檬
中医认为,柠檬味酸、微甘,性微寒,入肺、胃经。而营养学认为,柠檬含糖类、柠檬酸、苹果酸、枸橼酸、橙皮苷、柚皮苷、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烟酸、钙、磷、铁等。柠檬可清热解暑、生津止渴、化痰止咳。
4.梨
雪梨是寒性水果,有润燥降火之功效。秋燥之时,吃梨是上佳之选。梨素有“百果之宗”的美誉。秋季气候干燥,人们常感口鼻干燥、皮肤瘙痒,容易产生干咳少痰等不适,此时每天吃一两个梨则可以有效缓解秋燥,有益身体健康。
5.甘蔗
甘蔗性有清热润燥,生津止渴,解毒透疹的功效,秋季阴虚肺燥导致咳嗽,吃点甘蔗最适合不过。甘蔗浆汁甜美,为果中佳品,据分析,甘蔗的果汁约占70%,其中糖含量可达17%,因而有“糖水仓库”之誉,其所含的糖大部分是蔗糖,其次是葡萄糖和果糖。
秋季养生,防暑降燥,润肺静心,合理适当的养生保健才能让身体倍儿棒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