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和胃肿瘤的关系暧昧,早已不是秘密。这也导致很多人对幽门螺杆菌产生了巨大恐惧。
这不,前不久和一位朋友吃饭,席间朋友忽然直奔卫生间呕吐。仔细一问才知道,原来是最近正在吃抗幽门螺杆菌的四联药物。我发现他从来没有过规律的腹痛,也没有家人得过胃肿瘤。只是因为恐癌的心理,让他连胃镜都没做过,就直接吃起了药。
他对我很无奈地说:“岁数大了,还是怕死啊,得了肿瘤再发现不就晚了。”听完朋友的话我更加无奈…
难道感染幽门螺杆菌就一定会得胃肿瘤吗?
幽门螺杆菌是什么?
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微厌氧,寄生在胃内的细菌,黏附于胃粘膜及细胞间隙。它是一种喜欢强酸环境的细菌,非常特殊,在自然界中很少存在,最适合它生存的就是哺乳动物的胃。正因如此,幽门螺杆菌也是唯一能在胃里生存的微生物。
理论上讲,这个菌如果在胃里大量繁殖。有可能会损伤胃黏膜、甚至肌肉层,从而造成胃溃疡,反复感染,也可能会诱发胃肿瘤,但这个可能性其实并不高。
超半数人感染,并不意味都会患肿瘤
有调查数据显示,大约70%的人都携带有幽门螺杆菌,有的人觉得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就会得胃肿瘤。对此,北京瑶医专家提醒广大公众要理性认识这一病菌,虽然说胃肿瘤死亡人口中有九成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但并不意味着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一定会得胃肿瘤。
它可以和人体和平相处
幽门螺杆菌并不是单纯的“肇事细菌”,正所谓相关并不代表因果,幽门螺杆菌也可能在我体内快乐地繁衍,而并不造成任何伤害。它和乙肝病毒、HPV病毒那样的致癌病毒不同,更多的还是要看它和我们的胃壁细胞“性格搭不搭”。
不良的饮食习惯更毁胃
胃本身就只是一个消化器官,但是与小肠不同,胃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存储和研磨。你可以把胃想象成一个大手,当食物进去的时候,大手就会不停地攥啊揉搓啊,直到把食物揉成一根细条,才更便于进入小肠。
试想一下,你把冷的、热的、尖的、硬的统统往手里装,用手揉一揉,手估计已经破了皮了,所以连手都受不了,更何况是胃呢?
胃粘膜上皮细胞大概每5天会更新一次,损伤的上皮会脱落,新的上皮会生长,但是如果损伤太快了,更新的速度没跟上,溃疡就可能产生。幽门螺杆菌只是损伤环节当中可能的一个环节,并不能“负全责”。
其实胃肿瘤的发生除了有幽门螺杆菌在作祟,还有免疫力弱、遗传因素、长期精神压抑、喜欢吃腌制食品、抽烟嗜酒等,与幽门螺杆菌协同作案,最终招来胃肿瘤。
养成好习惯,远离幽门螺杆菌
①饭前便后洗手:洗手应着重清理手心、手背和指尖缝隙,不要给幽门螺杆菌机会。
②不要生食或过烫的食物:蔬菜、瓜果要洗净或削皮,不吃半生不熟的牛排等食物,不喝生冷水。不吃过烫的东西,以及酒和辛辣食物,它们会刺激胃黏膜,降低其抵抗力,从而为幽门螺杆菌的入侵创造条件。
③少刺激胃:少吃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不吸烟,不喝酒饮食,营养均衡,细嚼慢咽。
④建议分餐:预防幽门螺杆菌,最重要是管好个人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如果家庭成员中有人感染幽门螺杆菌,一定要分餐,并用公筷、公勺盛饭夹菜,不要相互夹菜,餐具要定期煮沸消毒20分钟。
⑤禁止口对口喂食:部分家长,喜欢口对口地给孩子喂饭,或将食物嚼碎后再喂。不自觉地用舌头感知食物温度,或在喂奶前先用奶嘴尝一口试试温度,有些家长还会跟孩子吃同一碗饭。这些习惯都应该摒弃,否则可能将大人口腔内、肠胃里的幽门螺杆菌传染给孩子。
⑥牙具定期换:建议使用一段时间漱口水和抑菌牙膏,缓解口腔炎症,牙刷三个月换一次。
⑦高危人群应定期体检:到医院体检时,通过胃镜有效检测幽门螺杆菌。一旦确诊,要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幽门螺杆菌高危人群应每2~3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50岁以下的成年人,需每三年做一次胃镜;50岁以上者,每两年做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