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覃氏瑶医传承的三百年六十余时光里,1985年注定镌刻史册。覃德坤老先生带着家人与八麻袋瑶药,跨越南北山水,从广西大瑶山奔赴大庆。
覃德坤老先生的北上之路,始于一份沉甸甸的信任。覃德坤老先生在桂林开办个体诊所,凭借祖传瑶医技艺与现代医学知识,让“切脉诊断赛B超”的美名传遍周边 。1985年,他用秘方治疗了一位由肝硬化癌变的大庆石油管理局黎工程师,这位患者带来了一个让覃德坤心绪难平的消息:大庆作为新兴石油工业城市,受工业污染影响,不少群众饱受癌症等恶疾困扰,急需能治疑难杂症的医生 。
黎工程师的数次恳切邀约,让久居南国、畏寒怕冷的覃德坤陷入沉思。“比起大庆人为祖国石油事业的牺牲,这点困难算什么?”最终,医者的使命感战胜了顾虑。覃德坤老先生携夫人杨素莲、儿子覃迅云、儿媳李玉兰,背着装满瑶药的麻袋登上北上列车,将覃氏瑶医的火种带出了大瑶山 。
初到大庆的境遇,比想象中艰难百倍。当覃德坤老先生一家按照地址联系黎工程师时,却得知恩人已不幸离世——唯一的依靠突然消失,一家人瞬间陷入绝境 。他们在火车站附近的小旅店落脚,很快就花光了积蓄,连返程路费都凑不齐。更棘手的是,当时大庆医疗资源集中,从未有过个体诊所的先例,办理行医执照屡屡碰壁。
走投无路下,他们只好在火车站前摆摊卖药,却迎来了执法人员的巡查,药材被全部没收,急火攻心的覃德坤老先生当晚就发起高烧,躺在床上一言不发。
危难时刻,旅店老板的豪爽相助带来了微光:“苞米碴子粥我管够,啥时候有钱啥时候还!”在他的带领下,覃迅云凭借瑶医独特的目诊技艺,准确判断出工商局领导的高血压、脾胃问题与腿伤,终于让被扣的药材失而复得 。当晚,他们在百货大楼前摆起夜摊,一位患多种慢性病的老太太成为第一个付费患者,3.5元的收入,成了瑶医在北疆扎根的第一缕希望。
“治病救人是我的责任和使命,我无法放弃。”这是覃德坤老先生在最难时常说的话。他接诊从不问贫富,曾为衣衫褴褛、身无分文的拾荒老者免费诊治腹泻,亲自端水喂药,感动得老人老泪纵横 。大庆市公安局原办公室主任滕淑珍吃了他三副中药治好咳嗽后,主动奔走相助:“这样的好大夫,必须帮!”
这份医者仁心终于打动了当地政府。大庆卫生局打破惯例,为覃德坤开办的“为民诊所”核发了“庆卫001号”营业执照——这张编号“001”的执照,既是对瑶医医术的认可,更是对他医德的嘉奖 。从最初的夜摊行医到诊所接诊,覃德坤老先生被当地群众亲切称为“东北华佗”。
百年诞辰回望,覃德坤北上大庆的抉择,早已超越了个人创业的范畴——那是瑶医药走出深山的里程碑,是医者仁心跨越地域的见证。四十年院庆之际,当我们抚摸“庆卫001号”执照的复刻件,便读懂了这份坚守的重量:所谓医魂,是跨越山海的勇气,是绝境不弃的坚守,更是代代相传的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