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作为冬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冬不仅标志着寒冷天气的正式开启,更意味着自然界的阳气逐渐收敛、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的阶段。中医认为,人体养生需顺应天时,立冬养生的核心正是“藏”——藏阳气、藏肾精、藏元气,为整个冬季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起居有常:早睡晚起,养足阳气
早睡养阳:建议每晚11点前入睡。此时是子时,阴气最盛、阳气始生,早睡能让身体顺应阳气的生发节律,避免熬夜耗损阴液、透支阳气,减少疲劳、失眠、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晚起护阳:早晨不宜过早起床,待日出后再活动为宜。日出后自然界的阳气逐渐升腾,此时起床能借助外界阳气唤醒身体,避免在寒气最重时外出,防止寒邪侵入经络。
避寒保暖:立冬后“寒邪”是主要致病因素,保暖重点在“腰、背、脚”三个部位。腰部是肾之所在,背部有督脉(“阳脉之海”),脚部是“三阴经”的起点,这三个部位受凉易导致阳气外泄、经络不畅,引发腰痛、感冒、关节痛等问题。建议穿高腰裤、保暖鞋,避免露腰、露脚踝。

饮食调养:温补为主,滋阴润燥
立冬饮食讲究“温补”而非“燥热”,既要补充身体所需的能量以抵御寒冷,又要避免过度进补导致上火、消化不良。羊肉、牛肉是立冬温补的佳品。萝卜、山药、土豆、红薯等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既能补充能量,又能健脾养胃。
瑶医提醒:进补需“因人而异”,体质偏热者(易上火、口干、便秘)不宜过多食用羊肉、狗肉等温热食物,可适当增加山药、百合等平和食材;体质虚寒者(畏寒、手脚冰凉)可适量温补,但也需搭配蔬菜、水果,避免油腻厚味。

运动适度:舒缓为主,避免耗阳
立冬后运动的核心是“适度收敛”,而非夏季的“畅快出汗”。过度运动、大汗淋漓会耗损身体的阳气和津液,违背“闭藏”的原则,反而影响健康。
情志调摄:静心安神,收敛心神
“冬主藏”,不仅是身体的收藏,也包括心神的收敛。立冬后日照减少,部分人可能会出现情绪低落、烦躁、嗜睡等“冬季抑郁”倾向,需通过情志调节保持心神安定。冬季应减少情绪波动,避免焦虑、愤怒、烦躁等不良情绪,因为“怒则气上”,会扰动闭藏的阳气。
阳光是自然界阳气的来源,每天晒太阳15-20分钟(尤其是背部),既能补充维生素D,又能借助阳光的温热之气驱散寒气,改善情绪低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