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立秋,此时暑气未消、秋燥渐生,养生需顺应“收”与“藏”的规律,为秋冬健康打下根基。
“少辛增酸”防秋燥 清补温润养脾胃 可适当吃些酸味水果,如葡萄、山楂、猕猴桃、柚子等,既能补充水分,又能缓解秋燥引起的口干咽燥。 白色食物入肺,百合、银耳、莲子、梨等都是润肺佳品,可煮成百合银耳汤、川贝雪梨水,日常饮用能滋阴润燥。 注意少吃辛辣、油炸食物(如辣椒、烧烤),避免耗伤肺阴、加重秋燥。 “早卧早起”顺时养 防凉护阳别大意 《黄帝内经》曰:“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立秋后宜适当早睡,帮助收敛阳气;早起则可顺应肺气舒展。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耗伤阴津。 腹部、脚部需重点保暖,尤其是老人、儿童及脾胃虚弱者,避免受凉引发腹泻、胃痛。 秋季空气干燥,易导致皮肤紧绷、鼻腔干燥甚至干咳。建议室内使用加湿器或在角落放置一盆清水。 “收敛神气”调心态 防悲秋养肝气 立秋养生强调“收”,情志上也需“收敛”,不宜过度兴奋或悲伤。可通过听舒缓的音乐、读书、练字等方式平静心情,避免因琐事烦躁动怒。 立秋后运动也需遵循“收敛”原则,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宜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循序渐进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