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随着大暑节气的到来,一年中最热、最潮湿的时段正式开启。此时骄阳似火,雨水也往往格外充沛,“ 上蒸下煮”的天气里,人体很容易被暑气和湿气“盯上”,出现头晕乏力、食欲不振、皮肤黏腻等不适。
暑和湿常常“结伴而行”,形成“暑湿”,对健康的影响更大。所以,大暑养生的关键,就是“防暑”与“祛湿”双管齐下。
减少高温时段外出:上午10点至下午4点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段,尽量避免外出。若必须出门,要做好防护,打遮阳伞、戴宽檐帽、太阳镜,穿透气的长袖衣物,避免皮肤直接暴露在阳光下。 及时补充水分:高温天气下出汗多,要养成主动喝水的习惯,不要等口渴了才喝。可以多喝温开水、淡盐水或绿豆汤,既能补充水分,又能补充流失的电解质。注意不要用冰饮、奶茶代替白开水,大量饮用冷饮可能会刺激肠胃,引发不适。 保持环境凉爽:室内可以开空调或风扇降温,但要注意温度不宜过低(建议26℃左右),避免长时间直吹身体。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注意饮食清淡:高温天气下,消化功能会有所减弱,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吃新鲜蔬果,少吃辛辣、油腻、煎炸食物,以免加重身体负担。 饮食祛湿:可以吃一些具有祛湿作用的食物,如红豆、薏米、茯苓、冬瓜、山药等。既能补充营养,又能帮助排出体内湿气。 适当运动出汗:虽然高温天气不适宜剧烈运动,但适度的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通过出汗排出体内湿气。可以选择在清晨或傍晚气温较低时,进行散步、慢跑、八段锦等轻度运动。 避免潮湿环境:尽量减少在潮湿环境中停留的时间,雨天出门后及时更换湿衣、湿鞋,保持衣物、被褥干燥。 保证充足睡眠:夏季昼长夜短,更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晚上11点前入睡,中午可以适当午休(20-30分钟为宜),良好的睡眠能让身体得到修复,增强抵抗力,有助于抵御湿气侵袭。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可能是暑湿侵袭严重或中暑的表现,需及时就医:中暑症状加重,如体温超过38.5℃,伴有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速、意识不清等;湿气引起的不适持续不缓解,如长期乏力、腹泻不止、关节剧烈疼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