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2019最后一个小长假结束了,今天是上班第一天,多少人和我一样不能接受这个事实?
今天22时6分,我们将迎来“寒露”节气。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带“寒”字的节气,意味着全国大部地区热冷交替季节的来临,天气将由凉爽向寒冷过渡。
到了寒露,一重秋风一重冷,一场秋雨一场寒,有一种真真切切的冷,叫“忘穿秋裤”。谚语说:“不怕霜降霜,只怕寒露寒”,寒露已然是秋天中的秋天,而且是从立秋到霜降整个秋季中气温下降最快的节气。天气的变化进入了快车道。秋意熟透,你那里冷了吗?
寒露三候
我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
寒露养生这样做
适时添衣 寒露时节,昼暖夜凉,要及时添加衣物和鞋袜,尤其是对足部的保暖。中医认为:“病从寒起,寒从脚生”,足部是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等六条主要经脉的循行部位。所以足部受寒后,寒邪侵入经络,影响经脉内气血运行,从而诱发对应的脏腑疾病。而且足部受寒,还会影响口鼻、咽喉等上呼吸道的正常生理功能,使人体抵抗力下降,诱发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因此寒露时节,足部保暖格外重要。
注意事项:民间常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意在提醒人们,寒露时节,不适宜光脚丫、穿凉鞋,要选择保暖效果好的鞋袜,同时不要穿湿鞋、湿袜,要给予足部保暖,以顾护人体阳气,提高对外界寒气的抵抗力。
饮食调养 “金秋之时,燥气当令“,燥邪最易伤肺伤胃。此时排汗增多,常出现皮肤干燥,口唇干裂,咽痒干咳,或大便秘结等。应”养阴防燥,润肺益胃“,饮食上少食辛辣刺激、熏烤等类,宜多吃芝麻、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牛奶、百合等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品。此外还应注意涂擦护肤霜等以保护皮肤,防止干裂。寒露之后,冷热交替,皮肤易干燥,而”朝盐水,晚蜜汤“,最宜滋养。
注意事项:芝麻虽好,因其含油脂较多,所以患有慢性肠炎、腹泻、皮肤病、带下病的患者忌食,避免加重症状。另外,燥热体质的人群食用炒后的芝麻可能会引起牙疼出血、口舌干燥等症状,故这类人不宜多食炒芝麻。
应时起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指出:“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达,避免血栓的形成。每日睡前可以用温水泡脚。水温维持在38—40℃为宜,每次15—30分钟最佳,也可加入艾叶、干姜、红花等温通经络的药物泡脚。不仅可以祛除人体寒气,还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疲劳及帮助睡眠的功效。
注意事项:1.泡脚时血液循环加快,心率也会相应提高,时间太长容易增加心脏负担。所以泡脚时间不宜过长,体质虚弱及老年人要相应缩短泡脚时间。 2.睡前泡脚最佳,可以避免饭后泡脚因热水刺激,血液集中在下肢,影响脾胃消化吸收功能。 3.泡脚水不要太热,水太热会导致汗出过多,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出汗太多反而会耗伤心阴。糖尿病足患者尤其应注意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烫伤。
适当运动 寒露时节,秋风萧瑟,万里无云,此时正是阴阳交汇之时。“登高赏景”既是重阳节的习俗,也是养收保健法之一。“霜叶红于二月花”,北京秋天的香山,满山遍野的红叶是秋天最为壮观的自然景观。此时不妨邀上三两好友,登高远眺或漫步枫林,看层林尽染、红叶如火。既锻炼了身体,又放松了心情,使人心旷神怡。
注意事项:外出登高、赏菊,出发前要做好准备工作,体弱久病者须有家人陪同,最好随身携带急救药物,避免意外发生。活动后也要注意适当休息,避免劳累诱发或加重宿疾。
想了解日常养生知识?
想要保健身体不知从何下手?
恐惧恶性肿瘤,却不知道如何提早预防它?
罹患恶性肿瘤在各大医院奔波,不知如何治疗更为有效?
西医、中医、民族医,该如何选择?
更多健康资讯,尽在北京瑶医医院官方微信,
关注我们,收获多多!
有任何健康方面的疑惑,请拨打24小时健康热线:400-6018-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