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二个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东风解冻,一场春雨消去浸骨的冷气,送来拂面春风,万物生长,阳光和煦。
雨水三候
雨水一候獭(tǎ)祭鱼:雨水时节,“此时鱼肥美,獭将食之,先以祭也”,是说水獭把它捕获的鱼都在岸边码放好,嘚瑟一下,但在想象丰富的人们看来,这如同祭祀时整齐摆放的供品一样。
雨水二候候雁北:所谓候雁北,说的是鸿雁向北迁飞,途经此地。九九歌谣中“七九河开,八九雁来”的“八九雁来”正是候雁北。大雁从越冬地向度夏地飞去,途经我们的观测地,或许会在本地“服务区”歇个脚,加顿餐,喝口水。
雨水三候草木萌动:无论是雨水一候獭祭鱼还是雨水二候候雁北,都未必能够给人带来持久的触动和欢喜,真正能够使人感受到春意初生的,是草木萌动。雨水开始,草木有些在地下萌芽,有些在地上萌发,仿佛是天人相与的洋洋喜气。
雨水习俗
【忙农事】
雨水节气到来,全国大部分地区严寒多雪的冬季已经过去,降雨开始并逐渐增多,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农谚说:“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雨水节气在南方,被称为“可耕之候”,春耕、春灌、播种、育苗、施肥、防冻、嫁接果木等农事活动便要陆续展开了。
【勤养生】
随着降雨的增多,湿气加重,容易困扰脾胃,所以,这一时期要注意对脾胃的养护。唐代孙思邈说:“春时宜食粥。”提醒我们在春季应多喝粥,既便于吸收,又能补脾养胃、去浊生清。此外,还要注意腿脚的保暖,少用冷水,少吃寒食。
【回娘屋】
回娘屋是流行于川西一带的一项风俗。到了雨水节气,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女婿要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去给岳父岳母送节,称为“接寿”,表示对辛苦将女儿养育成人的岳父岳母的感谢。
【撞拜寄】
在一些地方,雨水节气是一个很富有人情味的日子。在川西民间,早晨天刚亮,一些年轻的妇女便牵着儿女站在大路边,等待第一个从面前经过的行人。当有人经过时,无论男女老幼,都会拦住对方,让年幼的儿女磕头拜寄,给对方做干儿子或干女儿,称为“撞拜寄”,希望孩子能够健康长大。
今年的雨水节气,适逢新冠疫情期间,人们外出活动少,那么,在乍暖还寒的时节,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如何养生呢?
1、春捂
雨水之后空气中水分增加,导致气温不仅偏低,而且寒中有湿。这种湿寒的气候对人体内脏和关节有一定的影响。大家不要过早减去外衣,应多捂一段时间,以缓慢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适应新的气候条件。
同时,在初春乍暖还寒的时节,更要将保暖的重心放在下肢。与其上身穿厚厚的大衣、羽绒服,下身的衣裤鞋袜却过于单薄,不如加强腿和脚的保暖,腿脚的保暖工作做好了,更能防寒抗冻。
2、护脾
中医认为,春季肝气旺盛,肝木易克脾土,故春季养生不当容易损伤脾脏,从而导致脾胃功能的下降。在雨水节气之后,随着降雨增多,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同时湿邪留恋,难以去除,故雨水前后应当着重养护脾脏,可以多吃平补脾胃的山药。
3、养阳强免疫
阳气是生命之本,是人体的一个免疫力体制,“阳气”越充足,人体越强壮,阳气不足,人免疫力低下,抵抗疾病的能力也会变差。所以阳气生发起来,人就有很好的身体保护能力。生发阳气,可以多做以下几件事:
·多晒太阳
雨水节气阴雨较多,难得出太阳的时候要抓住机会多晒晒,尤其是晒后背。后背的督脉,就好比是人体的“发电厂”。太阳晒在督脉上,就能给你的“发电厂”补充能量。
如果条件允许,建议就在家里阳台上晒就好;如果要外出晒太阳,一定要佩戴口罩,到空旷的地方去,不要与他人聚集,大概晒1小时即可。
·吃助阳生发的食物比如韭菜、葱、蒜等。韭菜性味甘辛温,具有温肾助阳、益肝健脾、行气止痛、止汗固涩等功效,春季多吃韭菜正合适。日常的菜肴也可以多用葱、姜、蒜等调味,也有助于提振阳气。
·按摩助阳穴位比如关元穴、足三里等。关元穴在肚脐下四横指的位置,每天早晚将双手重叠,以关元穴为中心按揉50下左右,有助于补益元气、强身固精、祛寒回阳的效果。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胫骨旁开一横指的位置,按揉足三里可以补阳补气,增强体质。
·保证睡眠,早睡早起睡眠除了可以消除疲劳,还与提高免疫力、抵抗疾病的能力有着密切关系。
当下的我们
还处在另一场疫情的“风雨”中
谢谢那些为我们撑伞的人
有你们
雨定会停,天定会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