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询问黄女士的丈夫,发现其实黄女士半年前在别的医院做胃镜检查后,初步诊断患有胃溃疡,并提示有患胃癌风险,需尽快做进一步检查,但黄女士自己却没有当一回事,只是口服制酸剂治疗,后来因为工作原因更是一再耽搁。就这样足足过了半年后,黄女士感觉加重,吃药不能缓解,才再次进行胃镜检查,可这时已经有点晚了。
对于经久不治的胃溃疡,尤其是其中的顽固分子——顽固性胃溃疡,我们要警惕有“胃癌溃疡”的可能,特别是中老年病人。
胃溃疡治不好,小心胃癌“报到”
胃溃疡并不是一个短期引起的胃病,多伴随慢性胃溃疡病史。长期的慢性胃溃疡导致溃疡边缘的上皮细胞反复破坏和黏膜修复再生、化生、不典型增生,经过时间的洗礼,癌变的概率很高,而且从胃溃疡发展到胃癌只需6个月。
光吃药不养胃,胃溃疡反复发作
胃溃疡是一种慢性病,除了要遵从医生的药物治疗外,还需要“养胃”,为什么很多人的胃病都是反复发作,吃药好了之后还会再复发?那是因为药物把病菌杀死后没有修复胃部的环境,胃还是很脆弱,加上平时不注意养胃,胃病就会复发。
溃疡与癌,是谁先来?
每个胃癌溃疡病人都有所谓“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疑问,即是先有溃疡,还是先有癌?
胃癌溃疡按发生机制其实包括两种,一种是由于遗传、饮食、长期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变率约1%-3%)等诱因的作用,已经发生胃癌了,胃癌细胞因为生长过于旺盛,肿瘤组织供血供氧跟不上,部分癌细胞被“饿死”,从而形成溃疡。
另一种是原来的溃疡长期不愈,溃疡周边细胞受炎症等各种因子长期刺激,发生异变,变成了癌细胞,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溃疡“恶变”,这种情况一般机率不高,不到1%。虽然这两种胃癌溃疡形成过程迥异,但治疗和预后却是殊途同归的,临床上也一般不用予以鉴别。
胃溃疡的症状表现
1、上腹部疼痛
这是它的主要症状,多位于上腹部,也可出现在左上腹部或胸骨、剑突后。常呈隐痛、钝痛、胀痛、烧灼样痛。胃溃疡的疼痛多在餐后1小时内出现,经1~2小时后逐渐缓解,直至下餐进食后再复现上述节律。
2、出血
出血是胃溃疡患者最常见的病症之一,出血可表现胃大便像柏油样,也可伴有呕血现象,大出血时甚至会出血暗红色血便。
3、恶心呕吐
恶心、呕吐多反映溃疡具有较高活动程度,患者呕吐后会有轻松感,这种症状多出现在早上,由于呕吐物中含有隔夜的食物,所以患者经常会感觉到有酸馊的气味。
4、嗳酸、烧心
嗳酸在胃溃疡的症状中属于比较多见的,尤其是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烧心则实质上是胃灼热感,患者心窝部可能会经常感觉到疼痛。
胃溃疡病史出现哪些症状时要警惕胃溃疡是否发展成了胃癌?
1、腹部包块:胃溃疡患者一般不会形成腹部包块,但是如果发生恶变,溃疡就会变大、变硬,晚期患者可以在左上腹部触摸到包块。这种胃癌导致的包块质地较硬,呈结节状,不光滑,压之疼痛。
2、呕血或黑便:病人近期内经常发生呕血或出现柏油样大便,大便潜血试验结果持续呈阳性,并且发生严重贫血,这些现象均表明,胃溃疡可能正在恶变成胃癌。
3、溃疡反复发作胃药无效:胃溃疡易反复发作,但平时服用抗溃疡药物后,症状一般能够缓解。按常规服用抗溃疡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效果变得不明显,甚至无效,就应该怀疑是恶变的先兆。
4、夜间持续疼痛:胃溃疡的疼痛多表现为上腹部隐痛,呈烧灼样或钝痛,且疼痛的发作与进食有关,一般在饭后1~2小时内出现,以后逐渐减轻。如果疼痛失去了上述规律性,变为不定时发作,或成为持续性隐痛,或疼痛性质比以往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则应警惕为恶变的先兆。
5、消瘦、食欲不振:胃溃疡病人在短期内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发热及进行性的消瘦,则恶变成胃癌的可能性极大。
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胃癌的发生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胃癌的发生并非是由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骤然转变为癌细胞,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要足够重视完全可以主动预防,对于高危人群尤其适用。